文化晋军扬帆出海 ——山西文化体制改革巡礼
“真没想到,我一个扫马路的,能坐在山西大剧院那么好的环境看演出,这辈子可算是开了眼界。”自从1月27日在山西大剧院看了天津市青年京剧团演出的京剧《四郎探母》,太原市杏花岭区清扫队的石旺则就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逢人便讲自己的“辉煌历史”。
而家住太原市学府街中辐院小区的王淑兰老大娘在正月十八晚上看了太原市华晋舞剧团表演的舞剧《粉墨春秋》后则表示,像那么精彩的演出以前光是在电视上看过,坐在剧场里近距离观看还是头一次……
从农历正月初五开始,由山西省政府主办的“辉煌山西,文化惠民”全省两节文化活动在省城太原正式启动。在新落成的山西大剧院,大型说唱剧《解放》、新编排的舞剧《粉墨春秋》,以及传统的四大梆子经典剧目《打金枝》、《画龙点睛》等14场大戏,为春节过后的省城人民送上一道道精美的“文化大餐”。为了让广大民众共享文化成果,山西大剧院每场都要拿出相当一部分票,由太原市人民政府发放到市区各个单位和各个小区,并组织农民工、环卫工人、武警官兵、劳动模范、种粮大户、学生等专场。山西省文化厅厅长张明亮认为,近年来,通过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一朵朵文化奇葩盛开三晋大地;通过构建自上而下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和开展大规模文化惠民工程,3500万山西人民正在享受改革带来的丰硕成果。
三晋大地盛开文化奇葩
从大型说唱剧《解放》到大型舞剧《千手观音》,从新编现代京剧《剑胆琴心》、革命历史晋剧《上马街》到“梅花版”《打金枝》,从电视连续剧《天地民心》、《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到电影《赵氏孤儿》,从畅销书《央企真相》到超级畅销书《公司的力量》……近年来,一批打着“山西出品”标签的文艺佳作在全国各地热销热播,那阵势丝毫不亚于大秦线上滚滚外销的煤炭。
带着浓厚山西风味的舞剧《一把酸枣》在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连演4场,鼓掌的不只是华人,也包括来自美国上层社会的白人。
《华盛顿邮报》和CNN等国际上颇具影响的媒体这样评价到:“这是中国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没想到东方世界会有如此迷人的舞剧,真是不可想象。”
近年来,山西以文化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全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2010年、2011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文化产业增加值以25%的速度递增,高于全国平均增速。
舞剧《一把酸枣》“洒遍”世界舞台,话剧《立秋》被誉为“新世纪中国话剧的里程碑”,中国首部说唱剧《解放》全新讴歌民族解放,《粉墨春秋》粉墨登场,还有热播剧《乔家大院》《走西口》让世人了解久藏于深闺的晋商文化……
戏剧与影视五彩缤纷的同时,文化搭上旅游的快车出发: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五台山、云冈佛教文化、绵山清明寒食文化、关公忠义文化、大槐树根祖文化……通过大型会展,逐渐发展为品牌产业。“煤老板”转型旅游业,绵山、皇城相府等传统旅游产品嫁接出夺目的文化之花。
沉睡的民间文化资源步入国际文化殿堂。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广灵剪纸,订单源源不断,产品远销欧美、亚洲等国家和地区。平遥漆器、长治堆锦、孝义皮影……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积极传承的同时,成为富民一方的产业。
体制改革推动文化繁荣
“文化产业是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支撑,更是促进转型发展的生力军。” 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明确提出,“我们要通过实施大作品表现、大集团运作、大景点支撑、大服务引领、大会展集聚五大战略,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打造文化优势企业和品牌。”
2009年12月18日,山西出版传媒集团率先整体转企。“转企改制后,集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总收入由23亿元增加到68亿元。”总经理齐峰告诉记者,“以《公司的力量》、《央企真相》等为代表的获奖图书、品牌图书和畅销图书数量创历史最高水平。”
先行者做出了成功的表率后,2011年4月,山西省属五大文化企业集团——山西演艺集团、山西影视集团、山西广电信息网络集团、山西日报传媒集团、山西广电传媒集团挂牌成立。加上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山西省基本形成六大文化企业集团为龙头的文化产业新格局。
山西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杨波告诉记者:“山西广播电视台局台分离后,广告收入由原来的不到4亿元达到现在的6亿元;临汾市市县两级电影公司转企后,仅2011年6至9月就放映电影5100余场次,太原、晋城、朔州等地文艺演出院落团经济效益均创历史最高水平。改制后,省属骨干文化企业集团2011年收入突破70亿元,实现了翻番。”
“国有骨干文化企业是文化市场的重要主体。我们要在已经组建的六大文化集团的基础上,加快组建体育、旅游、文博、工艺等四大集团,尽快形成以十大旗舰文化产业集团为主要支撑的‘文化晋军’发展新局面,使山西文化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山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胡苏平坚定地表示。
在优势文化资源通过产业化路径做大做强的同时,几十年一贯的文化管理体制在改革中悄然而变。
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几个关口上,山西省委省政府均作出重要部署,成为改革的强大推力。2009年一年间,山西省连续出台《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等6个政策性文件,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山西省省长王君在对全省宣传文化系统进行了整整三天的大调研后,明确提出要统筹开发利用地下地上两种资源,做好煤炭与文化两篇文章,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文化建设,像挖地下资源一样挖文化资源。
2011年12月28日,山西省文化强省建设大会在太原隆重召开,会议确立到“十二五”末,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10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6%左右。
在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山西省文化体制改革顺利推进,成效显著。截至目前,全省共有488家文化单位完成改革任务,核销事业编制15000余个。出版发行单位、电影发行放映和电视剧制作单位改革任务全部完成。山西出版集团所属的110家新华书店、10个出版社全部转企。山西电影制片厂、山西省电影公司、山西广播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等省市县三级154家电影发行放映和电视剧制作中心全部完成转企改制任务;广播电视局台分离、网络整合和网络中心转企改制任务全面完成。省市县三级实现局台分离,组建广播电视台。组建综合执法机构和文化行政责任主体改革任务全面完成。全省11个市、119个县(市、区)完成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三局合一,组建文广新局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163家文艺院团改革任务全面完成,非时政类报刊改革积极推进。
晋风起兮韵飞扬,文化晋军正启航。波澜壮阔的文化变革,快速崛起的文化产业,层出不穷的文化精品……山西,这个曾经以“煤炭”叫响全国的省份必将以“文化”享誉世界。
来源:中国日报山西记者站 (记者 孙瑞生) 实习编辑:孙瑞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