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加强血液管理 预防"血荒"
近几年,很多大城市经常出现血液库存不足,临床用血供应紧张的状况。2010年下半年更出现全国性“血荒”。2011年春节期间,湖北、湖南、四川等地还上演了“微博求血”的动人故事。无偿献血是一项挽救人的生命、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工作。2月1日,记者在郑州“两会”上,采访到郑州市政协委员张晓红,她就血液管理提出了她的看法,并且要加强血液管理,预防郑州“血荒”。
据统计,《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实施10余年来,全国自愿无偿献血占临床用血的比例已从1998年的5%左右,上升到2009年的99%以上。采血量也从“献血法”实施前的800余吨上升到2009年3600吨,献血人次超过1100万,但很不乐观。
"血荒"产生的原因
1、献血法规定献血的原则是无偿和自愿,年满18周岁的公民应该献血,但许多人对献血的积极性不高,献血最多的还是军人和学生。由于宣传动员力度不够,许多人对无偿献血的知识不了解,成为导致献血积极性不高的重要原因。
2、各地对无偿献血者的免费用血政策不统一,涉及献血者的跨区享受免费用血及其免费用血时间期限和最大用血量等问题。异地献血者回到当地不能及时享受免费用血,如有用血需先交费,献血者用血报销的程序过于繁杂,给献血者用血带来了诸多不便。 往往宁可自己掏腰包而放弃到血站退输血款。不能接受“无偿献血,有偿用血”的现状。
3、担心献血影响健康或害怕因献血感染疾病。
4、社会对无偿献血宣传和关注力度远远不够,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一些地方血源不足。有的地方政府部门对无偿献血的重视和投入不足,没有将无偿献血工作发展纳入到政府工作重点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呼吁社会各界高度关注
1、适当加大对献血者必要的激励措施,加强对献血者的健康服务。定期视察检查血库,一旦发现“血荒”,及时发出动员,组织献血。
2、建立一支相对固定的献血队伍,是确保血液来源安全充足的关键。必须完善无偿献血的补偿机制,简化、优化献血者临床用血手续,切实保障无偿献血者献血前免费进行必要的健康检查,需要临床用血时予以免费,确保“无偿献血、免费用血”落到实处。最好能制作一张像社保卡一样的献血卡,将献血证更换為智能卡,為全国一卡通,能在异地医院、血站直接刷卡报销,简化报销流程。 3、政府应改善献血条件,完善血站管理体系,逐步实现省际范围内血液采供数据的信息化和一体化。实施全国血站、五星级用血医疗机构联网,将全国的城市献血机构的网站进行联网,同时,健全无偿献血制度,让血库的运转对公众公开,接受公众监督。
4、增加采血工作人员的进修机会,进行对国外的无偿献血的整体框架、管理制度、运行方式进行学习型考察,吸取国外的无偿献血的管理运营经验。
5、在血站全国联网后要进一步加大对献血服务的标准实行省市对口支援,避免血荒的发生,所以要在全国联网后建立对口连接的援助网络。并设置应急用血调拨专用通道,实施用血调拨申请实时审核,确认真实性,是否紧急,紧急申请由总网站通过应急调拨通道进行划拨。
6、建议加大媒体平台的宣传,建议宣传部门有针对性的建立全方位无偿献血公益宣传体系。对献血志愿者及其家属享受用血优待的手续进行简化;加强对合理用血的监督检查;按地区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献血志愿者队伍。目前公务员群体献血最少,公职人员应积极献血,建议各级领导干部带头献血。
7、建议修改献血法部分条款,将中国现行献血年龄适当放宽至18岁至60岁;为抢救特殊病人,对稀有血型成分血献血者,由采血中心为献血者提供必要的交通和误餐补贴。应该健全公众献血用血信息查询系统,以便为献血者提供最大的帮助,激发公众献血积极性。
8、建议由卫生部与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牵头,会同共青团、妇联等社会组织以及重点媒体单位、宣传部门等共同成立全国无偿献血工作委员会,指导全国无偿献血工作,形成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
无偿献血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充分体现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爱心奉献的精神。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呼吁社会民众为献血承担义务。国家机关、军队、学校、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等应当积极做好动员和组织工作,多提供一些方便快捷的采血方式,方便群众献血。
来源:中国日报河南记者站(记者 张雷龙 马守国) 编辑:冯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