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北京土地市场平淡收官 土地收入锐减三成
2011年6月15日,房山区长阳镇一宗住宅地块因保障房条件苛刻而惨遭流标,该宗地的标书显示,中标人需在项目用地内无偿向长阳镇政府提供2330平方米的商业用房,同时,中标人需在项目用地内提供1960平方米回迁安置用房,中标人需与长阳镇政府协商后开发建设,由长阳镇政府以2000元/平米价格回购。
而遇到类似情况的不止该宗地。于近日出让的郭公庄车辆段项目四期F2公建混合住宅用地也遭遇了类似的尴尬,该宗地早在10月8日起就开始挂牌出让,因无人应价而不得不改变交易条件,将地块中居住用途的建筑规模全部改为商品房,最终也只有一家企业报价,无奈以底价成交。
开发商在京拿地热情受抑制
事实上,受调控政策的影响,房企对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的拿地热情受到明显抑制。根据伟业我爱我家市场研究院监控的27家品牌房企中,2011年仅万科、首开、城建三家在北京获取住宅用地,共计11宗,累计规划建筑面积203.5万平米,仅占全年成交总量的26.6%。而去年这27家品牌房企共有15家在北京拿地,共计拿地40宗,累计规划建筑面积843.7万平米,占全年成交总量的58.1%。
同时2011年1-10月,全国销量前十的标杆房企(包括万科、保利、中海、恒大、绿地、绿城、碧桂园、龙湖、雅居乐、富力,下同)在一线城市购入住宅用地总金额达到304.59亿元,而在二、三线城市拿下的住宅用地总金额达到352.65亿元。而2010年全年,标杆房企在一线城市购入住宅用地总金额为781.01亿元,在二、三线城市购入住宅用地的总金额仅为685.39亿元,标杆房企在二三线城市的拿地力度首次全面超越一线城市。
伟业我爱我家集团副总裁胡景晖表示,拿地总量的下降,说明大型房企已大幅减缓了在北京拿地的步伐,一方面是调控的大背景下企业不敢大肆拿地而影响资金链,另一方面也由于北京所推地块多集中在近远郊区,优质地块有限。大型房企拿地比重的下降,则说明一些企业已不看好北京市场,将拿地资金分配至更多的二、三线城市。
亚豪机构副总经理任启鑫分析认为,在目前这种宏观及微观均无利好的市场情况下,原本没有此计划的房企也开始酝酿“出走”,使得北京的土地市场更加冷落。
另外,对于住宅用地的低成交楼面价、低溢价率情况,不少业内人士表示欢迎,在他们看来,土地市场的冷清将加速楼市调控的拐点出现,而土地价格的下调将给开发商降价带来更大的动力,不仅直接会拉低项目销售价格,更使得开发商为了获得资金拿地,而考虑降价销售。
来源:京华时报 编辑:张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