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新区创新帮扶困难群体就业

2012-01-06 16:02:27 来源:中国日报四川记者站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成都高新区创新帮扶困难群体就业
2012-1-5+成都高新区困难家庭就业托底援助...

1月5日,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在桂溪街道办事处召开现场新闻发布会,以现场交流形式,介绍了成都高新区2011年以来在就业托底和就业援助方面的创新实践。

据悉,2011年,成都高新区创新式地实施“就业托底”和“就业援助”行动,为辖区的困难群体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和就业援助。截至2011年12月底,在成都高新区451名需要援助的“双困”人员中,已托底安置447人,其中绝大部分为残疾人、轻度精神病人和慢性病患者等特殊群体。

打破常规就业思路 敢为人先

为帮助因自身能力缺陷或家庭拖累等问题无法正规就业的居民,成都高新区管委会于2011年3月出台了《高新区关于建立困难家庭就业托底援助制度的意见》,建立“双向承诺”机制。只要“双困”人员愿意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服从管理和安排,街道、社会就会利用公益性岗位或相关托底援助岗位进行无条件安置。岗位的来源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社会用工,通过与用人单位的协商,落实优惠政策,从而帮助解决就业问题;另一种是公益性岗位的设置,扩大“保安、保绿、保洁、保序”岗位容量,提高吸纳“双困”人员能力。

在《意见》指导下,辖区内各街道办事处建立了完善的认定制度。通过民主推荐、摸底调查及“推荐——评议和初审——公示——上报——联合审议”等流程,建立了2318名“双困”人员的实名制台账,并实行动态管理和实时更新。

一对一贴心就业 急民所需

在建立机制的基础上,成都高新区按照“一人一策、分层援助、因人设岗、按劳取酬”的原则,结合援助对象个人特点,灵活设置岗位,通过不定时工作制,将援助对象组织起来就业,并按照劳动次数及时支付酬劳。除了工作方法的创新,在选择安置载体上成都高新区也破费心思。“居家养老服务” 、“社区公益性老年茶馆”、 “居家就业基地” 、“就业服务亭”等极具成都高新区特色的“双困”人员援助基地,不仅让困难家庭增加了收入,而且也促使“双困”人员能够更好融入社会,受到受援者家庭和基层群众的普遍欢迎。

2012年 在建立长效机制上再下“深水”

据悉,2011年,成都高新区就业和创业工作取得全面进展。截至11月底,成都高新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9696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新增转移就业人数1657人,城乡失业人员再就业7398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4701人,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321万元,“零就业”家庭动态消除率10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据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总结去年就业托底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今年将在建立长效机制和个性培训上苦下功夫。在建立长效机制方面,将深度挖掘“双困”人员的就业能力,分类分层次开展援助;在加强个性培训方面,将以“培训一人,就业一人”为目标,有针对性地对困难人员开展就业培训和创业指导工作。

创业是就业之源。该负责人表示,对具有创业意愿的双困人员,将按照“创业富民计划”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为其进行创业指导,提供免费的创业场地进行实践,并帮助办理相关工商营业执照扶持创业。通过这些举措为“双困”人员量身定做适合的工作岗位,满足他们就业愿望,让他们能够真正“解决困难、享受幸福。”

来源:中国日报四川记者站(记者 李渝)编辑:于姝楠

编辑: yushunan  标签:    

精彩热图

两北极熊冰雪上“跳舞”

色彩绚烂的水花飞溅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