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升级莫迟疑
同样的经营环境,同样是中小企业,今年也有不少企业取得出色的业绩,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探究原因,最大的共同点就是转型升级早。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认为,“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这是大势所趋。企业如果不正视这些变化,及时转型升级,还是走低成本扩张的老路,空间肯定会越来越小。”他表示,今年部分地区中小企业困难比较突出,其深层次原因正是没有主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传统经营模式盈利空间缩小的情况下,反而偏离主业,大量进入投机性领域。因此,中小企业长期健康成长,关键在于能否抓住时机转型升级。
转型升级也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共识。有民营企业“常青树”之称的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鲁冠球的话颇有代表性:“企业生生死死、有生有死是正常现象。有困难,怨天尤人没有用,只有踏踏实实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去实现转型升级。”
转型升级往哪儿转?
一个产品,从最初的研发到最后的销售,附加值呈“高—低—高”走势,人称“微笑曲线”。我国的中小企业多数处于中间的位置,从事粗加工、简单加工的多,拥有核心技术、能提供高附加值产品的少,而且产能过剩、布局雷同、资源利用率低等现象突出。王一鸣表示,转型主要是往产业链高端转,通过技术进步、结构调整,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也使企业具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转型升级有多难?
有人担心,眼下一些中小企业生存都成问题,谈转型是不是有些不切实际?王一鸣说,转型的确不那么容易,需要投入,需要耐心,可能不会很快看到成果,而且存在相当程度的风险。但是,中小企业要认识到,不转型,路肯定越走越窄,来自外界的扶持再多也终究有限,归根结底还要靠企业自身的努力。
与此同时,政策支持还应更给力。比如“融资难”的问题,转型升级同样离不开资金支持。由于技术创新具有高风险性,企业往往在研发这一最需要资金支持的阶段拿不到资金。虽然目前各大银行已纷纷表示要对中小企业予以更多支持,但中小企业数量众多、千差万别,不可能寄望几家大银行解决数千万户中小企业的资金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融资难,还要靠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发展中小银行、草根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等,灵活而有效地满足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行业和不同业务模式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此外,政策还应发挥引导作用,例如通过所得税抵扣等方式,支持中小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向“十二五”规划纲要所提出的“精专强特新”方向发展。
吹尽黄沙始见金。人们期待,当前存在的一些困难能成为提升的契机,推动、倒逼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跃上新平台。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邓京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