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经济|社会|热图|专题|节会|人事变动|地方企业|文化 •  旅游|
中国在线>深度解读
解玺璋:开卷有益 理智、客观地看待国民阅读
2011-12-13 10:41:40      来源:北京日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分享按钮

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担忧,以为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了,好书,或曰有价值的书越来越少了。一些所谓的调查数据似乎也支持这样的判断。其实,这样的判断是粗暴的。当下中国,并不缺少读书人,也不缺少好书,或曰有价值的书。

这要从两方面分别来说。首先,读书之人不是少了,而是多了。有人喜欢这样算账,比如小说的读者,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或八十年代,一本小说发行多少,现在一本小说发行多少,谓之天壤之别,于是说小说读者少了,没人读小说了,甚至断言文学死了。可是,1949年至1966年,17年间出版长篇小说总共不超过180部,八十年代数量虽有增长,然而也还有限。当今每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已经超过了两千部,这还不算网络写作的海量产品,以及其他未记入小说类别的长篇叙事作品。由此来看,小说的读者究竟是多了还是少了,是很容易得出结论的。

再举一个儿童阅读的例子。仅以学龄前儿童为例,当下学龄前儿童的出版物不仅细分到每一年,从零岁到6岁,都可以在书店里买到,而且开发了大量的关于胎教的产品,这种丰富性即使10年前也是不可想像的。所以说,这一代孩子中有一些是在娘胎里就开始“阅读”了。同时,这也带动了父母的阅读,父母不仅有义务陪读、讲读,还要自己充电,这也是幼教类图书畅销的原因之一。根据每个月万卷图书销售排行榜提供的数据,生活类畅销书中,有相当多的品种涉及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父母。

图书的传播范围也大大地扩展了。各种新媒体阅读且不论,仅就传统阅读而言,近年来,政府花了很大力气扩展公共阅读空间,比如读书益民工程,书屋覆盖京郊农村,并逐渐扩展到社区、工地,给更多的人创造了读书的条件。民间也有许多有识之士,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积极推广国民阅读,在各地办了不少图书馆和阅览室。这些措施至少让从前许多难以看到图书的人,比较方便地看到了自己想看的书。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事实可以说明,我们不能轻易得出读书人越来越少的结论。

再说好书,或有价值的书,是不是太少的问题。单就出版物的数量而言,每年将近30万个品种,绝不能算少了。其中各个领域、各个专业,都会有一些好书,或曰有价值的书。现在资讯发达,传播便捷,世界各国,特别是大语种国家的出版物,很快就能译成中文在国内出版,甚至可以做到同步出版,也说明当下出版物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但仍然不时听到“没有好书”的感叹。原因之一是有人太懒,不肯花时间,花精力去找,你不去找,好书自然不会主动来找你;其二是有人过度依赖畅销书排行榜,从畅销书中寻找好书、或曰有价值的书,的确不太容易;第三,人们心目中好书的标准不一样,你认为是好书,别人未必也认为是好书。现在很多媒体都做推荐好书榜,上榜的书千差万别,就因为选书的标准不一样。

很显然,千差万别的书所面对的恰恰是千差万别的人,不同的社会群体,以及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志趣爱好的不同,都可能影响到对好书、或曰有价值的书的判断。人们习惯于贬低实用性阅读,或称功利性阅读,而抬高非功利的休闲式阅读。然而,后者是需要条件的,刚刚走出校门,进入社会的二三十岁的年轻人,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和激烈竞争,读书而为稻粱谋本不足怪;只要保持良好的阅读习惯,随着生存境遇的改善,他们也会以休闲的心态去阅读各种名著的。即使是在被理想化了的上世纪80年代,公园里众多的读书人,恐怕多数也是学外语的,无论什么时候,精英阅读总是少数。

来源:北京日报   编辑:许银娟


新闻热搜
 
商讯
专题
关注中国经济数据 2011年11月
>> 详细

各地新闻
端午节:6月22日至24日放假公休,共3天。节假日期间,各地区、各部门要妥善安排好值班和安全、保卫等工作,遇有重大突发事件发生,要按规定及时报告并妥善处置,确保人民群众祥和平安度过节日假期。>> 详细
点击排行
  国务院医改办:基层医改已初步建立惠民机制
政务微博数北京居首 “平安北京”成“最牛官微”
 
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