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经济|社会|热图|专题|节会|人事变动|地方企业|文化 •  旅游|
中国在线>各地新闻
透视建筑领域"潜规则":各审批环节都可能滋生腐败
2011-12-13 10:12:21      来源:人民日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分享按钮

各审批环节都可能滋生腐败

建筑领域的工程种类繁多,大到国家专项资金投资的水利、电力、石油、化工等重点工程,小到农村的村村通工程、农民家庭自己建房,每年每月、开工竣工的工程不计其数。但无论是政府的大工程还是个人投资的小建筑,腐败案件时有发生。

土地出让和工程招标投标环节成为腐败案件的“重灾区”。

土地出让和工程招标投标是一种竞争的制度,也是一种严格的准入门槛。在公平、公正、透明的环境下,综合实力强的企业通过竞争最终取得土地使用权或者获得工程承包权。但是,由于监管不力等原因,这两个环节貌似公平竞争实际暗流汹涌。

由于经营性用地(包括工业、旅游、娱乐、商品住宅)特别是位于黄金地段的地块,都存在土地增值以及经营利润高的预期,于是一些手握实权的官员常常直接干预土地出让程序,将土地低价卖给“自己人”,或谁给好处多就将地卖给谁。

一位评标专家对记者说,工程建设的招标投标经常遇到行政干预。工程由谁中标,不是取决于投标的合理报价及招标人的正确决策,而是取决于“后台”的权力大小,这种“潜规则”的通行使投标人之间的竞争常常演变为一场权力角逐。一些政府官员从编制标书到招标、评标、定标全程参与,有的违规指定招标代理机构,有的要求进入特定场所进行招投标活动,有的项目主管领导暗中打招呼,要求招标人照顾某施工企业或采购某生产企业的设备、材料。有开发企业的负责人说,大型重点工程、市政工程等“公家的工程”在招投标过程中博弈更加激烈,因为这些工程的建设资金或是专项资金或是财政拨款,承包利润高。为承揽工程,一些承包商不惜花费巨额资金“公关”行贿。一些省市交通部门的官员接二连三“倒下”,就是因为诱惑太大,见利忘义。

开发商拿到土地后,在项目审批、规划、质监、税费等各个与政府职能部门打交道的环节,大多要主动或被动“打点”这些部门的相关人员,这些费用约占项目成本的10%至15%。

国有经营性土地在出让前,地方政府国土和规划部门已根据当地城乡总体规划将该地块的用地性质、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等做出了限制性规定,按理说未经法定程序,不允许更改。但许多开发商竞得土地后,常常要申请变更用地性质或规划。变更用地性质(如将工业、商业用地变成商品住宅用地)、变更建筑规划(如建高楼就增加建筑高度、密度、容积率,就可以多盖些房,如果建别墅,则降低建筑密度、容积率等)。因此,国土和规划部门是开发商重点“公关”的部门。

项目立项后,开发企业还要办理国有土地使用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预售许可证以及人防、消防、绿化、环保、交通、税务等许多繁杂的手续。其中某个或几个环节遇阻,也许数月甚至大半年都办不下来手续。在当今中国求人办事动辄请吃送礼的风气影响下,开发商要想顺利地办好各种手续,不出“血”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据开发企业负责人说,这些“公关”费用能占到项目成本的10%至15%。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于姝楠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新闻热搜
 
商讯
专题
关注中国经济数据 2011年11月
>> 详细

各地新闻
端午节:6月22日至24日放假公休,共3天。节假日期间,各地区、各部门要妥善安排好值班和安全、保卫等工作,遇有重大突发事件发生,要按规定及时报告并妥善处置,确保人民群众祥和平安度过节日假期。>> 详细
点击排行
  政务微博数北京居首 “平安北京”成“最牛官微”
让公务卡真正“卡住”公务消费腐败
 
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