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方观点
担忧:成为“博士速成班”
此前,国内不少名校试点“连读模式”时,引来一些争议。一方认为,不需要三番五次地笔试、复试,不需要煞费苦心地发表论文、答辩,节约更多时间做科研;一方则认为,会不会因为学制缩水,成为一个“博士速成班”。
许唯临认为,本硕博连读并非是叠加式的培养,学校为每人配备导师挖掘其学术潜力,并针对该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制定培养计划。在导师的一路指导下,就这一专业进行深入地研究,实现专业知识的“精、尖、高”。
博导:需要“走着看”
川大文学与新闻学院俞理明教授,是参与到该改革中的博士生导师。他介绍,很多博导都认为此改革很好,但不要在一个地方“押宝”,“既要给尖子生发展的途径,也要给非尖子生机会,实行两条腿走路,把人才的培养放到一个开放的、自然空间里去。”
他建议,需要对这批学生、对这个改革“走着看”,现在看起来优秀的以后不一定优秀,现在不优秀的不一定以后不优秀。过早地把他们带入一个高的环境中,学生的心理压力可能会很大。“其他学科可能要好些,但文科很难一开始就看出是否有潜力,因为文科的复合型太多。”
学生:我们想好才选择
对学生来说,时间和学历是很大的诱惑,但同时是否会因为时间太长以后可能反悔?记者在现场调查,学生们几乎斩钉截铁:“我们都是做足了考虑,要在这里读博的。”
几名博导也认为,要选择这个项目的学生,必须对专业有浓厚兴趣,不然没有办法发展。
来源:华西都市报 编辑:张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