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遗憾,基金群体今年输得很惨。截至上周五,62家基金公司旗下821只基金(合并计算)三季报全部披露完毕。在股市、债市双双疲弱的大背景下,各基金公司今年前三季度的利润总和均为负值。天相数据显示,至三季度末,62家基金公司累计亏损2510.74亿元,而全市场64家基金公司的资产总规模已缩水2.13万亿元。
尽管如此,我们仍想在基金三季报中探个究竟。基金经理们买了什么,让他们亏得如此之惨?弱市中,基金们是否依旧高仓位?而对今年最后一个季度,基金经理们还继续悲观吗?基金三季报中,果然透出基金群体的“喜、怒、哀、乐”。
喜:货币基金收益赶超定存利率
如果硬要从一大堆亏损的队伍中找到点喜事,我们的目光只能停留在货币基金和凤毛麟角的那几只债基上。无论你手里有或是没有,货币基金是所有类型基金中唯一没有出现亏损的基金,而且今年赚钱的速度正在赶超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
10月26日,基金市场突然传来惊人消息:嘉实货币基金7日年化收益率飙升至9.22%,而这已经是该基金连续第二天称冠货币基金。10月25日,嘉实货币基金7日年化收益率达9.12%。而刚刚过去的一周,市场中75只货币基金7日年化收益率在4%、5%者比比皆是。银河数据显示,至10月28日,A类、B类货币基金今年以来平均净值增长率高达2.71%和2.89%,相当于同期活期储蓄的4倍有余,早已战胜银行7天通知存款等热门理财品种。
实际上,以货币基金为代表的、包括超短债在内的类固定收益基金,在今年股债双杀的严峻考验中,也实现了逆市突围。国内唯一一只短期限纯债基金——嘉实超短债,就在今年前三季正收益基金中排名第一。上海财汇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股基无一幸免全部亏损,债基中仅5只实现正收益,分别为嘉实超短债、光大保德信增利收益A、光大保德信增利收益C、华安稳固收益、中银增利。
怒:三季度共亏1591亿
今年三季度,欧债危机集中爆发,全球经济增长显现疲态,国内通胀水平维持高位,政策放松预期较弱,IPO发行速度不减……种种不利因素接连爆发,A股市场自然大幅下挫,基金净值亦受牵连。
今年三季度,股票型基金亏损普遍放大,共计亏损1591.09亿元;混合型基金亏损633.43亿元;由于三季度城投债急跌,“股债双熊”局面令债券型基金也亏损了69.91亿元。
受此影响,大多数偏股型基金在三季度均采取主动减仓策略。但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明星经理却依然坚守高仓位。在股票上限为80%的灵活配置型基金中,王亚伟执掌的华夏策略混合和崔建波管理的新华泛资源均采取了高仓位策略,且仓位相当。三季报显示,与二季度相比,华夏策略混合和新华泛资源仓位均有所下调,但依然保持73.47%和74.61%的高仓位。
而这两只基金,一个是公募基金的“奇葩”,一个是“私转公”的“黑马”。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华夏策略混合在股票上限80%灵活配置型基金中排名第一,而到了三季度末,新华泛资源则跃至第一。
哀:5只基金逼近清盘红线
在基金整体规模大幅度缩水的同时,今年三季度,袖珍基金的队伍也在逐渐扩大。Wind数据显示,至三季度末,有47只偏股型基金的规模在2亿份以下,17只基金的基金份额在1亿份以下。其中,有5只基金的规模已逼近5000万元清盘红线。
这5只基金分别是:宝盈中证100指数增强,6592.64万份,资产净值5049.96万元;申万菱信盛利强化配置,6378.64万份,资产净值5121.54万元;天治趋势精选,份额5549.54万份,资产净值5333.1万元;天弘永定成长,6277.39万份,资产净值5341.43万元;国联安红利,6382.25万份,最新资产净值5367.48万份。
而根据基金法相关规定,在开放式基金合同生效后的存续期内,若连续60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或者连续60日基金份额持有人数量达不到100人,基金管理人在经中国证监会批准后有权宣布该基金终止。
乐:后市向上概率大
在多数基金选择削减股票仓位、注重防御性行业配置的同时,三季报中,我们也看到部分基金经理对后市比较乐观,如新华基金认为,未来一个季度中央政策将可能会出现微调,预计四季度市场将出现筑底反弹行情,精选个股是四季度的重点工作之一:一方面,识别前期下跌行情中被市场错杀的超跌股;另一方面,挖掘各行业中具有突出成长潜质的成长股,在价值挖掘中继续其资本市场的征途。
明星基金经理王亚伟则在三季报中表示,展望未来,通胀有望见顶回落,货币政策继续大幅收紧的可能性不大,股市进一步下跌的空间有限。部分股票经过前期调整后,长期投资价值逐步显现。
此外,新华优选成长基金经理王卫东和新华泛资源基金经理崔建波对于四季度市场走势判断较为一致,他们均认为,四季度通胀出现拐点的迹象非常明显,政策进一步紧缩已无必要,局部或定向宽松已成共识,而社保加仓与汇金增持则体现了明显的政策信号,在估值水平的支撑下,市场孕育反弹当在情理之中。新华优选分红基金经理曹名长甚至对未来半年都较为乐观。他认为,对于2011年最后一个季度以及2012年第一季度,前期市场下跌的主要因素将消失,从而市场向上的概率大。
来源:北京晨报 编辑:张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