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债”,躲不过
——“份子钱是‘面子钱’、‘人情债’,随个份子就把关系拉近了,指不定哪天就能用上呢,就当为将来投资了。”
份子钱为何盛行?
“这就是一个‘面子钱’或‘人情债’,谁也躲不过。”北京女孩刘一丹今年9月份刚举办了婚礼,“我们收的礼金是这样分配的,同学给的我们自己拿着了,因为我们要还礼;亲戚们给的和父母朋友给的,父母拿着了,因为他们要还礼。” 刘一丹特意拿了个小本,记下了每个人给了多少钱。“还要考虑到通货膨胀的问题,以后人家结婚的时候只能给更多,不敢给少啊!”
身为“80后”的刘一丹告诉记者,这两年赶上了同学结婚的高潮。她9月份刚办完婚礼,10月份相继有3位同学结婚,11月份则有4场婚宴要参加,“份子钱马上要还回去了。”
但刘一丹同时也认为,换个角度看,同学之间随份子有点像相互帮助。“结婚的时候要买房装房办婚礼,一般人钱都挺紧的,于是大家给点份子钱,基本上就是小额无息贷款,帮助新人渡过难关。”刘一丹说,前两年有个关系特别好的同事为买房的首付款发愁,却说啥也不肯借她的钱。正巧要办婚礼,刘一丹就随了一万元作为份子钱,同事只好收了。
“面子钱”更多的体现在那些平常交往不多、关系一般的朋友之间。许多人的心态是不想随,却碍于面子不能不随。
“10月份还有个同学结婚,我没时间去,我的婚礼也没请他,本来不用随份子的,但我觉得人家邀请我是当我是朋友啊,所以还是让另一个同学带了200块钱过去。”刘一丹说。
董丽丽说,父母单位里办婚宴的同事,连请柬都不送,就往单位的小黑板上写个通知,兹定于某月某日在某地举行婚礼等。遇上这种情况,即使不熟悉的也要硬着头皮参加,“到时全单位的都去了,就你没去,多不好意思呀!”
但是,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份子钱之所以盛行,除了面子、人情因素,还有更深层次的社会原因。
“现在干什么都需要关系,不论工作还是生活,有了关系就是好办事。像我那两个办‘升学宴’的朋友,平时挺照顾我,正好孩子考上大学了,借这个机会表示下心意呗。还有那些同事、朋友,都是自己的关系网呀,人家办喜事随个份子,高高兴兴的就把关系拉近了,指不定哪天就能用上呢,就当为将来投资了。”陈路的说法颇具代表性。
“也有同学想独善其身、标新立异,结婚请客不收礼,但此意一出,就被大家否决了,说是坏了规矩。同学只好硬着头皮落了俗套。”刘一丹说。份子钱让人头疼的最大问题在于,许多人不得不被动送礼、收礼,形成恶性循环。
■金钱买不来友情
——“正常的礼尚往来无可厚非,但不能把友谊物质化,应提倡温馨、和谐、简朴的人际关系。”
社会学者、北京大学教授夏学銮表示,份子钱的起源和农耕文化密切相关。“那时生产力和生产方式都比较落后,盖房子、娶媳妇都是大事,仅靠一家一户难以完成,就形成了凑份子的模式,每户人家都送点儿礼、出点儿钱,帮助这户人家渡过难关,其实是一种原始的互济互助的形式。”
夏学銮说,“份子钱”本来是一种正常的人际交往,是维系人际关系的一种手段。“培根曾经说过,没有情义的社会就是一片繁华的沙漠。在礼尚往来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融洽,从积极的角度来看,一个有人情味的社会有利于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向心力。其实,‘份子钱’越给越多,也说明老百姓手头有钱了,以前想给多了也没有啊!但如果份子钱变了味道,没有节制的人情消费确实让人担忧。”
专家表示,“随礼风”盛行,容易造成互相攀比、铺张浪费的不良风气。更令人担忧的是“份子钱”可能演变成变相的“行贿索贿”,成为一部分人敛财的一种手段。
“我们这儿的行情是同事之间随50元—100元,如果领导办事的话就多点儿。”潘霞是河北省一个县级中学的老师,爱人在当地的一家政府部门工作。潘霞告诉记者,今年共有3个领导办喜事,1个领导办丧事,每人至少随了200元。“领导请客,你又不能不去,给少了还不好意思。办喜事的至少摆了100桌,算算那得收多少礼金呀!”
那么,份子钱能不能免了呢?
“正常的礼尚往来无可厚非,但不能把友谊物质化,不能用金钱来衡量亲情、友情,更不能将其蒙上功利色彩。”夏学銮认为,短期之内份子钱是难以消除的,但不要让“红包”给自己带来压力,应该根据个人的经济情况量力而行,而不应为了虚荣心、面子好看而让自己的生活出现窘况。
专家建议,政府部门应多加引导,在全社会提倡简朴的社会风气,比如多兴办公益婚礼、集体婚礼等;同时对领导干部严格要求,禁止大摆宴席,铺张浪费。在农村移风易俗,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减少随礼的名目,降低礼金标准,把反对大操大办纳入到村规民约中加以管理。记者了解到,娄西艮所在的高集镇,每个村都设有“白事理事会”,丧事由理事会统一办,每家开销在3000元以内,有效遏制了铺张浪费、随份子的风气。
对那些希望借“随份子”拉近同事、朋友间关系的现象,夏学銮认为,增进感情的方式有很多种,金钱是买不来友情和亲情的,应提倡一种温馨、和谐、简朴的人际关系。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许银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