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石门摩崖石刻的遭际和命运依然成为调研中最令人纠结的话题。
石门是东汉永平六年即公元63年,用火焚水激法修成的全世界最早的人工通车隧道。自东汉至宋,历代的名人文士在石门内外及其南北山崖间留下摩崖石刻、碑碣178种,这些石刻堪称国之瑰宝,“汉魏十三品”早在唐宋时代即屡被拓印,在中国文化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这也是“石门及其摩崖石刻”在1962年就被国务院颁布为首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原因。清代学者张祖翼对于其中的代表作《石门颂》曾有这样的评价:“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知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雄厚奔放之奇,胆怯者不敢学,力弱者不能学也。”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辞海》封面上的两个字,就取自于《石门颂》,日本也将其列入中小学教科书中。
1967年修建石门水库时,因为无法全部凿迁,只将最有代表性也最为珍贵的凿迁至古汉台加以保护,其余那些历经千百年风雨剥蚀仍得以完整保存至今的书法精品,都无可挽回地被淹没了。
“我相信以我们今天的智慧就不会再做出这样的选择。经济效益是短期的,文化则是永久的,而且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破坏了就很难恢复,或者要付出大得多的代价,过去我们有太多这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了。现在随着人们对文化遗产认识水平的逐步提高,违背文化遗产保护规律的低级错误将越来越少。”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说。
但保护建设性的破坏依然随处可见。昭化古城是剑门蜀道上的重要遗址,在四川大地震中,众多年代久远的木建筑都非常幸运地没有坍塌,但在震后的重建中,众多的仿古建筑却让这个风味独特的古城变成了众多平庸的假古城的一座,人声喧哗的商业街让人无所适从。单霁翔非常忧虑,“四川有许多以前因为交通闭塞而幸存的古城,现在也许会因为灾后重建而被涂脂抹粉,遭遇毁灭性的打击。”
刘庆柱委员直言不讳地说,不正确的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不负责任的过度开发行为,对于蜀道文化线路所造成的不良影响不可低估。一些文化旅游景区超载开发、人工化、商业化现象严重,盲目复建文物古迹,使真实的历史信息遭到破坏,一些文物建筑在未经专家论证和履行审批手续的情况下,实施不正确的保护工程,造成保护性的破坏。“与其这样,何必申遗呢?没有正确的保护,只能与申遗的初衷背道而驰。”
“与丝绸之路、大运河相比,蜀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基础还相当薄弱。缺少保护蜀道文化线路的专项法规、缺少蜀道文化线路遗产资源的详细普查,目前蜀道文化线路沿线已经登记保护的不可移动文物,只是这座文化遗产宝库中的很少部分,还有大量文化遗产尚未纳入保护视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特聘研究员齐欣说。
蜀道作为一种线性文化遗产,所有遗存都只是一颗颗珍珠,仅靠一个个节点的保护远远不够,唯有将整串项链都保存下来,珍珠的光彩才能放大。委员们一致呼吁,在国家部委和两省相关部门指导下尽快建立健全跨区域、跨部门的 “申遗”工作机制和协调机构。
单霁翔说,全国政协一直十分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今年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与当初全国政协的推动密不可分,而大运河有望于2014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这更是在全国政协的呼吁下不断推进的,这些经验对于蜀道的申遗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当所有的人都以保护传承为目的,而不是急功近利地以申遗为幌子来追求形象工程,蜀道就会离世界遗产的申请更近一些。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许银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