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些工人聚集在事发车间外(4月11日摄)。4月10日下午,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峰云锰业有限责任公司发生一起锰渣库侧坝溢出事故,事故导致六人失踪。据了解,事故发生后,花垣县立即启动应急救援预案,花垣县人武部也组织了民兵赶赴现场参与救援,目前救援人员已找到一具失踪者遗体。新华社记者范军威摄

这是4月11日拍摄的事故现场全景。新华社记者范军威 摄
4月12日下午,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花垣镇,锰渣库溃坝事故中最后一名失踪者遗体被找到。6名失踪者全部遇难,其中年龄最大的56岁,最小的28岁。
当地安监部门称,峰云矿业有限公司10日下午发生事故的前两天,他们已经向这家企业下达了闭库停产指令。
记者调查发现,峰云公司锰渣库从2006年建成之日起,就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在长达4年时间里,有关部门多次“责令整改”却毫无效果,最终酿成了这起惨剧。
头顶“定时炸弹”,村民“寝室难安”
这是一家民营电解锰企业,2006年7月投产。公司的锰渣库坝高5米,长59米,设计总库容为15万立方米。
4月11日,记者赶到事故现场,抢险工作仍在进行。记者看到的情景让人震惊:这个锰渣库建筑在地势陡峭的山谷中,漆黑的电解锰废渣已经“爆满”。
记者现场目测,排放锰渣的压力车间与锰渣库大坝落差至少在40米以上,被雨水泡得松软黏稠的锰渣,仅靠两道单薄的坝体拦截,副坝在上、主坝在下。而主坝下方数十米处,209国道和花垣河并排蜿蜒穿过。坝下狮子村有17户民宅,住着100多人。
此次溃决的正是副坝。记者注意到,这个副坝并非钢混结构,而是用简陋石砖围堰,峰云公司的电解锰车间就紧挨着副坝右侧。
湖南省安监局助理巡视员杨国庆认为,峰云公司锰渣库下游是村寨、道路与河流,选址极不合理,严重背离了安全生产常识,这种设计“不出问题才怪”。
长年头顶着“定时炸弹”,让狮子村的村民寝食难安。他们多次向花垣县有关部门反映,却一直未能引起重视。村民陆长生向记者出示了一份按满手印的报告,上面写道:
“我们是花垣狮子桥村一、二组村的村民,世代以来,依山傍水,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由于峰云公司的建立,噩梦随之而来。家园的山水改变了颜色,高高的渣坝立在头上,就像一把屠刀……”
企业违规生产,禁令形同虚设
调查发现,在花垣县政府办2008年《关于进一步落实尾矿库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环境安全隐患整改与监控责任分解的通知》表格上,峰云矿业公司锰渣库被标注为“病库”;具体的安全隐患:“无排洪系统、坝体有渗漏、下游有村寨”;而“备注”栏标明:峰云公司“在生产”。
事故发生后,花垣县向上级部门提供的汇报材料提到,早在2008年,县安监局责令峰云公司“补充完善相关手续”,峰云公司“委托湖南省湘西工程勘察设计院进行工程地质勘察”,并称“有关隐患”已经“整改完毕”。
2009年5、6月,与峰云矿业相邻的兴银锰业连续两次出现垮坝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及209国道中断。峰云公司再次被花垣县列为重点整改单位。
今年4月,当地多日阴雨不断。出于安全考虑,县安监局于8日再次对峰云公司下达了停止使用锰渣库的指令。然而,这家企业仍在违规生产,并不断向早已“爆满”的锰渣库放矿。“直至溃坝事故发生,公司车间的机器仍在轰鸣。”一村民对记者说。
“既然制定了许多措施,又下达了停产指令,为什么没有效果?”杨国庆说,如果相关部门认真履行职责,而不是简单地下发指令了事,这起严重的安全生产责任事故也许不会发生。
锰价不断飙升,企业加班加点
花垣县地处湘、黔、渝交界区域,锰矿蕴藏量达2300万吨,位居全国第二。由于锰矿资源丰富,这个27万人口的花垣县,近年财政收入迅速增加。
与此同时,还有一连串的安全生产事故。2006、2007、2009年,这个县发生了多起矿难。县政府发出通知,要求对全县涉锰企业进行整改。
2009年下半年,国内外市场电解锰价格不断飙升,花垣县涉锰企业纷纷开足马力,加班加点生产。湘西州分管工业和安全生产的副州长曹玉凯告诉记者,锰价上扬让他又喜又忧。“喜的是电解锰企业都在铆足了劲生产,忧的是安全生产压力巨大。”
据了解,花垣县电解锰企业有14家,每家至少有一个以上锰渣库,废渣库安全问题十分突出。临近的贵州松桃、重庆秀山,电解锰企业的状况也大体相似。
一份材料显示,花垣县仍有42%的尾矿库存在无资质设计、施工;80%以上的尾矿库无排洪泄渗设施;50%以上的尾矿库坝体偏薄、外坡坡度比达不到要求;20%的尾矿库坝扯选择不合理,尾矿库建在村庄和居民区上游;50%以上的尾矿库已满库,无调洪库容,隐患突出。
杨国庆指出,必须采取果断措施,对“锰三角”地区散、小、差的电解锰企业进行集中建库和政府监管,彻底改变目前“家家建库、家家失管”的现状。
同时,对这个地区锰矿开采的无序状况、资源浪费现象,相关部门应制定长期的安全生产规划,在保障安全生产的前提下,使有限的锰矿资源得到有序利用。
来源:新华网 编辑:段若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