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漫产业发展大事记 看动漫一步步走来
[ 2009-07-08 10:25 ]

  20世纪20年代初,《大力水手》等一批美国动画登陆中国。

  1922年,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和万涤寰兄弟摄制了中国第一部广告动画片《舒振东华文打字机》。

  1924年中华影片公司摄制了动画片《狗请客》,上海烟草公司摄制了动画片《过年》,成为中国最早的两部动画片。

  1935年,万氏兄弟摄制了中国第一部有声动画片《骆驼献舞》。

  1942年9月,万氏兄弟在上海新华联合影业公司摄制完成动画长片《铁扇公主》,该片成为当时继美国迪士尼的《白雪公主》之后世界上第二部动画长片。

  1953年中国第一部彩色木偶片《小小英雄》诞生。

  1955年中国第一部彩色传统动画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诞生。

  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建立,成为中国第一家独立摄制美术片的专业工厂。中国动画片进入第一个繁荣时期,形成了被世界公认的中国动画学派。

  1958年第一部中国风格的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的试制成功。

  1960年第一部折纸片《聪明的鸭子》的制作完成。

  1961年,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诞生。

  1961年享誉世界的经典大片《大闹天宫》(上集:1961,下集:1964)诞生,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创下了中国美术片输出的最高纪录。

  1957年~1965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共摄制105部影片,其中动画片40部,木偶片37部,剪纸片16部,折纸片3部,木偶纪录片等9部,从业人员也达到380多人,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动画原创人才。

  文化大革命中,1972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率先恢复生产,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为止,共摄制动画片17部。

  1978年—1989年,涌现出多家新的动画片生产部门,改变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一枝独秀的局面。全国共生产电影动画片219部,产生了批代表中国动画片最高水平的优秀影片,如1979年的《哪吒闹海》、1983年的《天书奇谭》、1982年的《鹿铃》、1988年的《山水情》、1978年的《狐狸打猎人》、1980年的《我的朋友小海豚》和《雪孩子》、1981年《猴子捞月》和《南郭先生》、1983年的《鹬蚌相争》和《蝴蝶泉》、1983年的《火童》、1948~1985年的《金猴降妖》、1985年的《草人》、《夹子救鹿》和《女娲补天》、1988年的《鱼盘》和《不射之射》等。随着电视机的普及,系列动画短片大量涌现,如1981~1988年《阿凡提的故事》、1984~1087年的《黑猫警长》、1987年的《葫芦兄弟》和《邋遢大王历险记》等。

  20世纪90年代,中国动画业各种体制的制作单位多元发展。

  1995年开始,中国电影放映公司对动画片不再实行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政策,逐步确立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观念。同时中国动画开始转向大型动画连续片系列片,转入电视动画片大型化、连续化、系列化的国际潮流。生产了如1989~1992年的《舒克和贝塔》 、1993~1994年的《蓝皮鼠与大脸猫》、1995年的《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1998年的《海尔兄弟》等动画连续片。电脑技术在动画中得到普及和发展,二维和三维电脑动画发展尤为迅猛。中国动画开始形成了从策划、创作、传播到系列产品开发的“大动画体系”新概念。

  2005年首届中国国际动漫节在杭州举办。

  2006年9月1日起,按照国家广电总局规定,中央电视台及各地方电视台的所有动画频道、少儿频道、青少年频道在每天17:00到20:00的黄金时间必须播出国产动画片。

  2009年春节,国产动画电影《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取得过亿票房,创下国产动画电影最高票房纪录。基地动画生产呈现出蓬勃活力,形成了东北动画产业发展带,以北京、天津、河北为中心的华北动画产业发展带,以上海、杭州、南京、苏州、无锡为中心的长三角动画产业发展带,以成都、重庆、昆明为中心的西南动画产业发展带,以长沙、武汉为中心的中部动画产业发展带。总局一共批准了20个动画产业发展基地,2008年这些动画产业基地自主完成国产动画片102047分钟。

  截至目前,中国已有动漫企业5600多家,从业人员超过20万,动漫产量已经超过13万分钟。每年都有300家以上的新的动漫企业注册登记,有近1万人进入到动漫行业。(本文来源:人民网)


动漫节 1983年 中国动画 万古蟾 1980年 中国动画片 摄制 动画产业 动漫产业 中国风格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