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桂芳(职员)
6日上午,记者来到重庆市招办综合处处长李萍的办公室了解造假考生名单情况。李萍和4名男士正在谈录取工作上的事情。其中一男士提到“有很多媒体要求公布违规学生名单”,李萍回答:“别管他们!”(7月7日《成都商报》)
如果不出所料,“别管他们”将会迅即蹦上网络流行语的潮头浪尖。事起重庆考生民族成分造假事件,既然何川洋相继被名校拒录、其父母也丢官去职,公众自然想看看还有没有东郭先生混迹加分行列,这既是知情与监督的需要,也是对何川洋一家公平公正的考量。诡异的是,尽管人民日报刊发评论《高考公正需要信息公开》,新华社评论也称“如何处理造假考生,想绕是绕不过去的”,民意更是强烈质疑——然而,当事部门却是岿然不动。
“别管他们!”李处长这句话回答得干脆利落,也很实诚:一是从语气上看,将被质疑者视为自己人的前提下,吐出四字箴言,可谓心声;二是针对31名“假民族考生”事件,重庆市联合调查组对考生名单一直捂得很紧,甚至当天公示次日撤单,并宣称“不对外公布是我们联合调查组研究决定的”,任凭公众千呼万唤,事实上,不明所以的公众已然都成了不被人搭理的“他们”,说不说都一样。
面对举国关注的公共事件,普及信息公开或危机处理的常识显然多余,职能部门当然不是吃白饭的,何况还有更得力的“联合调查组”在。按照正常逻辑,舆情喧嚣到此地步,起码当事部门会出来表个态度,横七竖八地解释些理由,然后再与民意博弈或权衡。然而,在31名“假民族考生”名单上,我们越发感受到一种显然的挫败感,汹涌的民意遭遇了“不管不问”的化骨绵掌。某种意义上说,这倒不是最可怕的,我们可以宽容某些部门在与民沟通的技术与艺术上一直缺课,实操能力薄弱,甚至可以理解权力内部出现个别寻租与渎职情形——吊诡的是,面对是非明确的问题,长期放任当事部门与民意肉搏,权力监管者在哪里?对此事件该担负“领导责任”的职能部门在哪里?
涉事部门可以潇洒地来一句“别管他们”,可是,事关教育公平与公民权利,总该有人来管管惯常奉行“别管他们”的“他们”。既然规则的实践者被民意质疑并诟病,那么规则制定者与监管者就当及时发声,不能让招考环节真的成了“我的地盘我做主”。旷日持久的对峙,讳莫如深的名单,发酵联想的民意——结果不仅损毁了高招的公信,更可能累及无辜的加分者。
回头看看,此事也真让人感慨万千:联想起不少“胜利”的先例,你会发现,舆论监督的得力与否,其实并不在于民意反弹的程度,也不在于民智民情达到什么高度,而恰恰取决于“上面”知悉后的反应,“领导重视”了,事情自然好办,真相也就不再遥远,而“领导”恰好后知后觉、或者知而不觉,涉事部门往往很少会主动买民意的账。“他们”,不过是嚷嚷而已——这是权力外部监督困境的真实写照。一句诚实无比的“别管他们”,一幕缺少“导演”的争夺名单大戏,谁还敢坦言网络监督或舆论监督的功力?
作者:联系记者
(本文来源:河南商报)
别管他们 考生名单 民意 教育公平 他们 录取工作 成都商报 领导重视 一句 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