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首届全国(天津)相声新作品大赛作品拍卖会在京举行,71岁高龄的天津相声作家王鸣禄创作的《城管与地摊儿》和《时空隧道》以20万元的高价成为“双标王”,创下了相声作品的最高纪录。(7月6日《广州日报》)
据悉,在这次相声拍卖会上,16件相声作品共计拍出100.5万元的价格,而老相声作家王鸣禄《城管与地摊》和《时间隧道》成为“双标王”,均以20万元的高价拍出。此外,作家丁润洪的《艾折腾》拍卖价格为18.5万元、孙晨的《可怜有钱人》拍出了6.1万元,跻身拍卖的二、三名。
这一喜讯让众多相声界人士大呼痛快。相声演员们普遍认为,参与竞拍的相声段子,题材广泛,创作手法新颖,在立意、包袱、情节上都非常合理紧凑。相声表演艺术家魏文亮深有感触地说,举办相声拍卖会闯出了相声发展的新路子,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拍卖会开始之前,作为拍卖会组织者之一的姜昆曾表示因为担心流拍,便提前找了几个“托儿”。不过,拍卖会的结果让他十分惊喜……
相声拍卖真的如此值得欢愉,能给相声发展带来点什么吗?我看未必。
应该承认,从维护各方利益等角度讲,举办相声作品拍卖会,确实是可行的。它可以让相声作者得到应得的回报——据姜昆透露,现在,很多相声作者写出一个段子之后,有的直接给演员去演,没有任何酬劳,稍好一点的能够得到一两百元的稿费,但是演员拿走这个段子去参加各种商业演出所获得的演出费,却没有给作者分成;它必然提高相声作者的创作热情,从而使得相声演员能够获得更多、更新、更好的段子;它对整个文艺创作也可起到一种示范作用,包括音乐作品、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或许都可采取拍卖的方式,让相关作品产生出最大、最质化的价值,让相关作者获得最大、最公平的回报。
姜昆表示,举办相声作品拍卖会是一种有益尝试,可以维护相声作家的权益,激发广大作者的创作积极性,不断壮大相声创作队伍,创作出精品力作,从而能够为相声事业的不断发展提供必要的文化积累。说得很有道理,可现实又真会如此吗?难道此前相声不景气,仅仅是因为回报太低,无人创作相声作品,尤其是没形成宠大的相声创作队伍?如果说真的是因为回报太低,才没有人积极创作相声作品,那么,相声演员们为何不反思一下作者的回报因何太低?而如今,通过公开拍卖,为何就有人愿意多出钱给作者了呢?不管创作一个段子能得到多少钱的回报,那是作者和相声演员之间的事,和观众无关。
再者说,作为相声演员,也不能光靠从作者手中拿段子、买段子或竞拍段子,自身也应该积极创作作品呀。早期,马季、侯跃文、姜昆等著名笑星,都会经常自己创作作品,可现在呢?就连姜昆也很少自己动手,其它相声演员更不必说了。相声演员不创作,甚至好多相声演员连“二度创作”都不搞或搞不好,还谈什么重振相声?就算举办再多的相声作品拍卖会,又能怎样,真能把相声给救了吗?
相声确实没有消亡,作为相声各界,大可放宽心。但相想重振相声辉煌,也应通过自身努力才成。如果只停留在一时一事式的标新立异上,恐怕未必有什么“疗效”。就像要耗巨资修建相声博物馆,还不知能否如期建起来,却已经遭到人们质疑了。而今举办相声拍卖会,到底会对相声发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还有待事实验证和观众评判,作为广大相声人,则不能高兴太早。(万阕歌)
相声演员 相声作品 相声创作 相声段子 相声事业 拍卖会 姜昆 广州日报 双标王 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