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李伯悌


Updated: 2006-05-25 15:33

在《中国日报》创办之初,李伯悌同志就参加了筹备工作。在对外宣传圈子里,她以一流的英文写编能力和熟悉自己的读者称著。她曾任二十年副总编的《中国建设》是外国读者乐于接受的综合性大型杂志。她来到《中国日报》是对这份新生报纸极大的支持。

报纸虽然初创,一出世就是八版。在当今世界各大国的英文报纸中,八版算是页数最少的,但是在我国境内这已是别具一格,篇幅超过一般中文报纸一倍。《中国日报》的第五版是广义的文化版,每天都要出。内容包罗万象,天文地理、医学卫生、文学美术、舞蹈、音乐、书法、绘画、建筑、考古、书评、剧评……等等。五版的文章从某种意义上说最难写,作者既要有专门知识,又要文字明白通畅、优美动人。当时文教部的工作人员,相当大的部分是外语教师和外文系毕业生以及少数自学英语的。李伯悌就担起了编发五版稿件的重任。她在《中国建设》的长期积累的经验,使她很快地定下了五版题材的框架。她毫不犹豫地从事手把手的教练。据赵宝华的叙述,李伯悌在报社的年代不过两、三年之久,但是她给了他深刻的印象。她告诉他报纸的科技特稿不是论文,对象不是专家而是普通人,文字要明白而准确。她知道赵的外文是自学的,她总是亲自为他改稿,免得他因口语不流畅而造成与外国专家思想交流的不便。

伯悌同志熟知她的读者,她了解英文报的报道要避免外国读者所不喜欢的训人的宣传口吻,她尽力使五版上用的文稿题目是外国人感兴趣的,文字上说理清楚,叙述娓娓动听,引人入胜。因此,《中国日报》的五版是办得颇为吸引人的。

李伯悌是一位东西方文化修养很高的老同志。她出身于安徽方姓陈姓大家。母亲为名女作家方令儒。她小时候在美国读过书,在上海进过中西女中。她在武汉大学时就参加了共产党。抗战期间为美国《时代》杂志工作过。后来又毕业于美国Mount Holyoake 学院,解放后立即回国,在新华社天津分社任记者。五十年代初,她调任《中国建设》任副总编。这份杂志是按宋庆龄先生的设想办的。

在抗战期间,李伯悌认识了一些外国朋友,其中有《时代》记者自修德,约翰·赫尔赛,李的文化修养使他们能更好地理解和喜爱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后来由于她办的报刊善解读者的爱好,又使他们通过报刊对中国文化的介绍发生兴趣,成为中国的朋友。她在《中国建设》取得了成功,在《中国日报》她也取得同样的成功。

李伯悌的为人,从不以她的长处傲人,她的谦和与生俱来,加上言谈风趣,关心同志,她深得大家的敬爱,既是年轻人的师长又是大家的朋友。

新加坡曾是不让大陆报纸进口的国家,但是当地的英文报《海峡时报》却常转载《中国日报》的五版文章。这是我国文化的魅力,也是我们五版的成绩。

但是"文化大革命"在李伯悌身上造成的创伤,缓慢地残害她的肌体。她双腿失灵,终至瘫卧在床。在病中,她也不改常态。她的大床边上,伸手可及的是书柜,她在病床上和往常一样博览群书,其中包括金庸的武侠小说。她那里还有朋友送来的外文新书。报社里几个常去看她的朋友同事,都为她的坚强的精神力量所感动。她虽然消瘦了一些,但脸上没有皱纹,仍然很美。说起话来,坦然宁静,一如往日。但是朋友们也知道,她是在忍受着难熬的疼痛的。

1996年9月8日她的病情突然恶化,是脑中风,早晨发病,上午10时30分逝世,享年78岁。她的子女们尊重母亲的愿望不举行任何追悼仪式。她只愿在知道她的人的脑子里留下一个宛如她仍在人世的美好印象。李伯悌的一生确实是美好的。

李伯悌有幸受到良好的教育,东西方文化中的美好的东西,在她身上都留下印记。在这点上,她是幸运的。能为我国的对外宣传尽力,能够发挥自己所长,做到为我国争取更多更广泛的朋友,她也是幸运的。对外宣传,费力而难出成果,但是她的杂志、报纸都办得卓有成效。她的长期病困,是她个人的不幸,也是大家的不幸。但她又以坚强的毅力,克服病魔,使《中国日报》同仁更加对她爱戴。她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备受折磨,她不屈不挠,从十年灾难中,使《中国建设》恢复面貌,以后又为《中国日报》作出贡献,取得了好成绩!李伯悌可以笑傲人间。